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大学中文系能培养作家吗

来源:作家天地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9-29 16:2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大众日报记者 刘君 很长一段时间里,在作家圈和教育行业内存在一种说法:大学中文系是培养不出作家的。最有力的例证,就是细数中国近现代名作家,读中文系的寥寥无几。比如学

大众日报记者 刘君

很长一段时间里,在作家圈和教育行业内存在一种说法:大学中文系是培养不出作家的。最有力的例证,就是细数中国近现代名作家,读中文系的寥寥无几。比如学医的鲁迅、郭沫若;金庸法学毕业,徐志摩读的政治经济学,还有冰心、张爱玲、钱钟书、余光中是外国文学系毕业,沈从文、巴金、叶圣陶压根就没上过大学。因此,美学家朱光潜甚至断言“去中文系学习写作,纯粹浪费时间”。

9月18日,我的母校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文汇楼里,聚集了90多位作家、评论家、编辑、出版人,以“校友作家”这同一身份,从全国各地赶来参加陕西师范大学校友作家论坛,老话重提也就又难免了。

学得越多,框框越多?

大学中文系培养不出作家,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说大学中文系培养不出好作家。二是认为大学教育也不需要以培养作家为目标。

因为文学创作需要天赋与才情,任何学校都无法批量生产好作家。相比之下,中文系就是有个宽容一点儿的空间,让喜欢文学然后又有点儿文学才能的人,能够从事写作实践。中文系的课程,不管是文学史还是一些文学理论,对于作家拓展知识视野,提升知识素养是有帮助的。不过整体偏学术化的课程设置,也可能会让有一些创作潜质的苗子告别创作,反而培养学者比培养作家的成就更大一些。

以我们中文系88级为例,当年200多人中喜欢文学创作的不在少数,当年还创办了一个文学小刊物《红月亮》,毕业时把习作结集出版为《青春诗语》,书名是著名作家贾平凹题写的。

可为什么当年那么多中文系的文学爱好者后来不再从事写作了呢?

一个同学这样总结,作为一名中文系学生,很难再进行小说、诗歌创作,因为动笔之前,总是会犹豫,会想到这与文学理论或小说技巧吻合了吗?总是会有很多条条框框束缚。

这种“双刃刀”般的解读,确实是读中文系反而成不了作家的一个流行的说法:考中文系的同学大多带着当作家的梦想,但作家梦的破灭也是在大学时代。读了那么多经典作品,大家都试图去创作,后来发现创作更需要天赋和勤奋。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最后剩下来的寥寥无几。

作为“寥寥无几”之一的校友马知遥,目前是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师导。他毕业之后先去新疆,再去南方,后来又辗转到了山东,10年前举家到了天津。尽管他没有如愿以偿地进入作协当专业作家,但他一直用自己的创作表达着对文学的向往。他这次给母校带来8本书,但其实他已经出版了30多本书。

如果说大学期间,文学的教育和启蒙对他的成长起到了引导作用,而大学毕业后,对大学教育的回顾和文学作品的再吸收,是他继续成长的关键。但在写作过程中,他深有感触的是,学生时代过于沉迷于作品的浪漫情景,缺少和现实生活的近距离接触,导致的可能是眼高手低,无法将创作和生活完美结合。掌握了过多的文艺理论知识,框住了创造力和想象力。过于依赖所学知识,以至于写作中卖弄辞藻炫技的文风太足,丧失了创作的自然之美。

“学院气质”

但对于学中文反而不利于写作,更多的人不以为然。就以这次论坛而言,上至耄耋,下至而立,这么多校友以“作家”身份而来,本身就证明了中文系与作家的高关联度。而且,相较起以往总看近现代文学史,如果把视野更开阔一些,这种关联性在当今文坛已更显见:近些年来,出身中文系的作家多了起来,刘震云、陈建功、骆一禾、曹文轩、“新武侠”代表步飞烟,北京大学中文系;张炜,烟台师范专科学校(今鲁东大学)中文系;苏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路遥,延安大学中文系;贾平凹,西北大学中文系;韩少功,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梁晓声,复旦大学中文系;马原,辽宁大学中文系;格非,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杨争光、周晓枫、路也,山东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校友阎晶明认为,如今在大学里聚集作家,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到上海复旦大学,包括其他很多著名高校,有很多作家在学校里工作,他们有的本来就是在学校读书工作成长起来的,有的是在成名之后又到大学里工作的,也就是说作家和大学其实已经发生了更加密切的关联,中文系成为作家渊薮的趋势也开始明显。

之所以如此,中文系系统的学习教育当然功莫大焉。

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谈到母校对经典文学的重视,对严肃文学的尊崇,使他在面临各种文学纷争时会有一个自己的站位和基本的定义;而母校的校训校风和文风的熏陶,使他在面临一些诱惑时不受外力干扰,始终有确定的方向和坚定的立场。

文章来源:《作家天地》 网址: http://www.zjtdzz.cn/zonghexinwen/2021/0929/1617.html



上一篇:莫言:获诺奖却被15名作家联名反对,他真的不配
下一篇:中国作家团走进洋河:一场“绵柔”与文学的诗

作家天地投稿 | 作家天地编辑部| 作家天地版面费 | 作家天地论文发表 | 作家天地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作家天地》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