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家天地》收稿方向[05/28]
- · 《作家天地》投稿方式[05/28]
- · 《作家天地》征稿要求[05/28]
- · 《作家天地》刊物宗旨[05/28]
叶晓燕:茶之絮语|中原作家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原标题:叶晓燕:茶之絮语|中原作家 文 丨叶晓燕 来源:《史河风》2020年第4期(总第64期) 茶之絮语 一 冰心老人曾说过,红的花不如绿的叶,浓的酒不比清的茶。 茶,无需非得是贵
原标题:叶晓燕:茶之絮语|中原作家
文 丨叶晓燕
来源:《史河风》2020年第4期(总第64期)
茶之絮语
一
冰心老人曾说过,红的花不如绿的叶,浓的酒不比清的茶。
茶,无需非得是贵茶、名茶,但一定要是当年的新绿。对于爱茶之人,像我,捏一撮新茶放人杯中,听那干茶叶与杯底欢快清脆的“沙沙"碰撞声,实在是一种享受。
虽未接触过茶道,但对于泡茶,自认为也是有一番技巧的。心目中的泡茶程序,要取一尊红泥小炉置于桌前,放上一壶清泉,煮沸入杯,温吞吞的水是冲不出茶味的。看那葱翠可人的茶叶,在沸水中上下翻滚浮动, 剔透晶莹的蟹眼细泡,在茶叶与水的交界处迅速膨胀。首次加水,只需漫过茶叶顶端即可,震荡几下,将水细心除去,然后才能正式冲茶。顷刻间,翡翠般的茶水荡漾开来,此时的茶叶经过了第一道水的洗涤滋润,更易显出茶香、茶色、茶形。轻啜一口,若有若无的馨香弥漫于唇齿之间,又渐渐笼罩心田。
何以解忧?惟有香茗。
二
品茶是惬意的,惬意在于那份悠然自得的心境。茶香袅袅,轻柔拂去疲惫慵倦,闭目暇思,便陶醉于盘旋水汽所营造的幻境了。
心头浮云开合须臾间,一盏青茗端放于书案,竟有些清冷,有些孤寂。烛火如豆,一男子正于案旁奋笔疾书,身旁的文稿卷宗已有一尺来厚,细细读来,不禁为他扼腕叹息。
太史公心中有一腔子怨、一腔子恨,但他的血性是以一种柔和绵延的方式,于一管狼毫下徐徐洇散。那段被尘埃遮蔽而渺远模糊如孤鸿的历史,由太史公沾染着墨香的手指澄清整理。于是,一位位青衫白袍的人物欠身略略一揖,走出了市井街头说书人口中的夸张失真,走入了一部虽发黄虫蛀,但严肃认真的竹简古籍,身后依旧是衰草连天,断壁残垣。
太史公,这个忍辱负重的古人,一直令我敬佩不已。细想来,茶又何尝不是?灼热的沸水,近乎残酷地浇在身上。茶,却平静沉默,看似逆来顺受懦弱无能。然而,那悄无声息中,充盈于室内的缕缕茶香,便是对品格无声有力的诠释。
浮生若茶,假如不在沸水般的痛苦中磨炼,人生又怎能飘散出郁郁茶香?
三
中国的茶文化,绵延悠久地能追溯至商周时期,在历史碾压的车辙中清晰可辨。 陆羽的一部《茶经》更将其推向,更为深远的高度,有什么比茶,更能贴近中华民族呢?从古代的茶马古道丝绸之路,到近代运送出口茶叶集装箱的繁忙码头;从雪域高原的笨重茶砖,到平原丘陵的雀舌毛尖;从太太小姐樱唇轻启间的碧翠香茗,到贩夫走卒粗豪牛饮的黄绿茶汤;从陕北黄土的飞舞秧歌,到江南水乡的绕梁幽调...中国绿茶以其独有的魅力,驰骋大江南北,纵横九洲内外。然盛极必衰,这是亘古不变的理儿。当日本茶道的风靡全球,换来的是中国茶文化的隐遁沉默时,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不知是喜是忧。其实,何止茶道,中国的龙须草席、围棋、甚至连汉字不都被一些国家吸收利用了吗?令人惊讶的是,当那些被“借用"的事物加以改造创新,以另一种容颜出现时,受欢迎的程度,竟远超出它的本体。我常想,如果我向一个西方人大谈茶道、围棋时,他会认为我是个中国人,还是日本人?中华民族已被别人“借用”了太多太多,现在,该是我们讨还的时候了。
作者简介:叶晓燕,中国作协会员、河南省散文诗学会理事。现供职于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文联。有诗歌、散文、小说发表《人民文学》《星星》《诗选刊》《散文选刊》《散文百家》《时代报告》等。系全国“书香之家”。获得《人民文学》第六届观音山杯“美丽中国”海内外游记征文优秀奖。河南省“七个一”工程奖、河南省报告文学奖。出版个人散文集两部,和父亲、女儿诗歌合集一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来源:中原作家群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
文章来源:《作家天地》 网址: http://www.zjtdzz.cn/zonghexinwen/2021/0413/1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