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家天地》收稿方向[05/28]
- · 《作家天地》投稿方式[05/28]
- · 《作家天地》征稿要求[05/28]
- · 《作家天地》刊物宗旨[05/28]
作家祝勇:“网红”故宫要走得更深远,学术研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近年来,年轻人占故宫游客人数的比例大增,甚至有占据主体的趋势。这说明我们年轻人不是不喜欢传统文化。 但怎么把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表达给他们,让他们发自内心的喜欢?我
但怎么把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表达给他们,让他们发自内心的喜欢?我们必须先引发他们的兴趣,然后再一步步引导他们去深入了解、去研究。
这些年,故宫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尝试。所有这些辛苦、冒的风险,我觉得都值得。”
周末到了,为你推荐一条视频。
在这条长约78分钟的视频中,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著名作家、《故宫六百年》等故宫系列图书作者祝勇以一贯独特的视角,和我们聊了聊他眼中的紫禁城。
同时,作为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他也表达了对于“故宫热”的看法:当越来越多年轻人来到故宫“打卡”,故宫需要如何与他们“对话”?
这是2020腾云·文化周“故宫六百年”直播对话的完整回顾。以下为文字精选版。
嘉宾
祝勇: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著名作家
主持人
张英:腾讯社会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在故宫做研究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张英:曾有一段短暂时间,你在北京作协当专业作家,是什么契机让你选择了故宫?
祝勇:当专业作家是我长久的渴望。此前,我陆陆续续写过一些关于故宫的文章,与故宫博物院有比较密切的联系。2010年,故宫博物院成立了故宫学研究所。我赴美归来后,有幸读了刘梦溪先生的博士,最终得益于郑欣淼老院长和李文儒副院长,我在读完博士后就进了故宫博物院。
此前,我无数次去过故宫,作为合作者和作者,在故宫出版社出过书。但以工作人员的身份进入故宫博物院,对我来说,是一个特别难得的机会。我的师母、刘梦溪先生的夫人陈祖芬老师说,你去了一个最适合你的地方。
张英:作为研究员,在故宫中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
祝勇:其实很平静,或者说平淡。曾经有电视台想拍我在故宫里的工作状态,我说其实没什么可拍的,并不像《我在故宫修文物》那样“炫”,能看到很多技术。我们就是对着电脑寻找一些史料,或者提取一些文物的影像。
我在图书馆待的时间比较多。故宫博物院内部有一个图书馆,在寿安宫,是一个两进的四合小院里,非常安静。我可以看《四库全书》,几千卷占满了一间一间屋子的书,被压缩成影印版。而这样的资料,只是我们图书馆里的沧海一粟。
我非常喜欢故宫的这种安静。在这里,永远有你不知道的东西。
故宫里各门类的专家都有,每个学者都有他的领域。“所见皆是师”,而且互相非常平等,不论老幼、不论地位高低,和谐友善。对我来说,这是特别好的滋养。我特别珍视故宫这个环境,觉得很温暖。
正常的学术研究和写作不会火爆,但静水流深,很安静长远。这就是我的日常工作状态,我特别喜欢这个状态。
张英:有点像传统书院的日常生活,但如何将它与写作相结合呢?
祝勇:写作要向内去挖掘。离得近了,观察、思考就会更近一些。
比如《故宫六百年》,我写到慈禧。中国被推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最黑暗的深渊,她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近距离观察,就会有更多视角,会更加细致。
很多人都关注慈禧吃什么、穿什么,觉得她喜欢奢华,比如正赶上“甲午战争”,她非要过六十大寿。而我可以有另一个视角——慈禧一进宫廷就开始宫斗,她身不由己,青年丧夫、老年丧子。从个人生活看,她什么都没有,孤独一人,一直到死。所以,她对物质生活近乎变态的需求,可以由此做这样一个解读:她一生削尖了脑袋去争,结果是什么?就是要通过奢华的生活来实现她权力的自我满足。
从历史的海平面上,我们看到的只是岛屿露出水面的部分,但你还要看看海平面之下的部分。在故宫里,我可以慢慢沉下来,慢慢梳理,了解人的精神脉络。我觉得这对我写作特别重要。
祝勇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平视”故宫
张英:故宫已经有600年的历史了,它会如何看待我们这个时代?这意味着什么?
祝勇:意味着时代的主语发生了变化。
朱棣1420年建紫禁城,到今天是600周年。这600周年里,帝制占了505年。这505年,是有皇帝的故宫,故宫的主语是皇帝,故宫的一切都为皇帝服务。紫禁城是北京的中心,北京是天下的中心,就是这么一个同心圆结构,皇帝是至高无上的中心。
文章来源:《作家天地》 网址: http://www.zjtdzz.cn/zonghexinwen/2021/0318/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