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家天地》收稿方向[05/28]
- · 《作家天地》投稿方式[05/28]
- · 《作家天地》征稿要求[05/28]
- · 《作家天地》刊物宗旨[05/28]
科幻作家王晓达今晨去世,曾是国内硬派科幻代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今(24)日,红星新闻记者获悉:成都知名科幻作家、科普作家王晓达于今晨去世,享年82岁。 王晓达,1939年生于苏州,1961年毕业于天津大学机械系,先后在成都汽车配件厂、工程机械
今(24)日,红星新闻记者获悉:成都知名科幻作家、科普作家王晓达于今晨去世,享年82岁。
王晓达,1939年生于苏州,1961年毕业于天津大学机械系,先后在成都汽车配件厂、工程机械厂从事技术工作,1979年后任教于成都大学,曾任成都大学机械系金属工艺学教研室主任、教授,《成都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常务副主编,编辑室主任,编审。
1979年4月,王晓达发表科幻小说处女作《波》,引起轰动,后又陆续发表50多篇科幻小说及200多篇科普、科学文艺作品,共计200多万字。有多篇作品被译为英、德、日和世界语在海外发行。曾先后获国家、省部级科学文艺、科普、文学奖五十多项。
王晓达年轻时
老友怀念:他把一生中最好的年华献给了“赛先生”
作为王晓达多年老友,科幻作家董仁威沉痛哀悼:“今晨,突接晓达夫人李嘉惠电话,吾老友、老一代的代表作家去世了。记得去年的一天,半夜三点接到晓达的微信,说他重病住院,想见我一面。凌晨,我就赶到医院。他见我来,精神一下子好了,跟我滔滔不绝的说了一个多钟头。他是因脊柱的问题进医院了,老毛病了。我以为不要紧了,后来,我东奔西跑,为科幻的事情忙,竟忽略了他,怎么说走就走呢?”
王晓达手稿《波》
据董仁威回忆,自己和王晓达多年来都在科普、科幻事业中并肩工作:“他当成都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我当副理事长,我去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他当副理事长……我们一起为发展成都和四川的科普创作事业摇旗呐喊,两个害了“科普”病的人,把一生中最好的年华献给了'赛先生'(science),至今仍在顽强地奋斗着。”
董仁威记得,王晓达的处女作《波》1979年在《四川文学》上发表后一鸣惊人,多地报刊连载,还被改编成连环画,以评书等形式演出;第二年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编辑都专程来到成都商量将《波》改编为电影。这让王晓达成为四川继童恩正《珊瑚岛上的死光》之后又一位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硬派科幻代表人物。
出身工程师世家:在科学熏陶中成长,在科幻作品中实现造船梦
成都八光分文化的创始人和CEO杨枫也发文悼念王晓达:“王老师一生创作了无数优秀作品,给中国科幻文学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我们永远怀念他。”杨枫曾在《科幻世界》杂志社任编辑部主编,几年前编辑出版了一本书《追梦人:四川科幻口述史》,其中一章专门采访了王晓达。
通过王晓达在书中回忆的部分,我们知道,王晓达生于工程师世家,从小受到知识熏陶,阅读过大量科幻作品,对科学产生深深的兴趣。他大学报考焊接专业,也是因为当时看了一本苏联小说《茹尔宾一家》,讲一个世代相传的造船工人家庭的命运,这一家人都是焊工。
高中时的王晓达一心想“科学报国”,梦想是当个造船工程师,王晓达受访的时候也提到,这个梦想没有实现的遗憾。在他家的客厅墙上,还挂着“风帆号”的挂毯。因此,创作科幻小说《冰下的梦》也包含了他在小说里面造船的心愿。回顾自己近40年的科幻之路,王晓达说,写出处女作《波》,踏上科幻之路,这是最骄傲的一件事。
年轻科幻作家怀念王晓达:《冰下的梦》是我看的第一本科幻文集
很多年轻的科幻作家们曾都谈到王晓达对他们的影响。“冰下的梦很经典,我看的第一本科幻文集。”“我小时候有一本,翻的封面都掉了,残旧不堪。”
科幻作家萧星寒在朋友圈回忆,他与王晓达最后一次见面应该是在成都科幻博物馆开馆活动上。当时,王老师的身体已经不是很好了,自言刚刚动了手术,“脑袋上换了一块钛合金,正应了年轻时写的一篇科幻小说。”萧星寒脱口而出:“张长弓!《冰下的梦》!”王晓达立刻露出会心的微笑。
萧星寒说,《冰下的梦》是王晓达老师作品中他最喜欢的一篇。张长弓是小说的主角,一个记者,因为出了事故,脑袋受伤,有一块头盖骨换成了钛合金,这为后文的故事陡转埋下了伏笔。“《冰下的梦》故事性极强,很适合改编成电影,我也向电影公司推荐过,可惜未能有下文。今日早晨,骤闻王晓达老师去世,心下潸然。犹记得我说出'张长弓'三个字时,王晓达老师那会意的找到知己的欢欣表情……”
文章来源:《作家天地》 网址: http://www.zjtdzz.cn/zonghexinwen/2021/0224/745.html
上一篇:庆祝建党100周年 内江作家7万字长篇报告文学著作
下一篇:作家笔下的潍坊年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