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家天地》收稿方向[05/28]
- · 《作家天地》投稿方式[05/28]
- · 《作家天地》征稿要求[05/28]
- · 《作家天地》刊物宗旨[05/28]
作家李娟:永远心怀渴望,用书写的方式去耕种,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来源:深港书评(微信公众号) | 捞月亮的猫 今年,李娟的处女作《九篇雪》迎来了第三次出版。尽管是三版,《九篇雪》仍继续了以往两版的好评与销售热度,其中不乏年轻读者的喜爱。
来源:深港书评(微信公众号) | 捞月亮的猫
今年,李娟的处女作《九篇雪》迎来了第三次出版。尽管是三版,《九篇雪》仍继续了以往两版的好评与销售热度,其中不乏年轻读者的喜爱。在消费主义盛行并被宣称“严肃文学已死”的今天,这本写于20年前,带有李娟浓烈自传色彩的散文集能再次获得市场青睐,似乎有点令人意外,也令人好奇李娟的文字到底有何魅力能不惧时间冲击和社会迭代?
当谈论李娟的作品时,“真诚”“质朴”“原生态”“灵气”是人们常用到的词汇。文本与她个人生活经验的无缝衔接产生一种奇妙应力,笔尖如同摄像机,所到之处无论是阿勒泰的莽莽群山,荒野牧场的四季轮转,哈萨克族人原始神秘的生活形态,还是这一切宏大图景映射于她内心时的幽微体悟,皆给予读者强烈的真实感,以及作为人类共同体直面自然与人生时最本质、纯粹的共振冲击。
真实源自李娟的亲身经历,1979年出生于新疆,在家乡四川上学,高中辍学后与母亲一起在阿勒泰生活,当过裁缝,开过杂货铺也打过短工,还跟随扎克拜妈妈一家在四季牧场游牧过活。她的文学地理紧密贴合生活坐标生长:从少女时代的《九篇雪》《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请放声歌唱》,到青年时代的《冬牧场》《羊道》系列,再到中年的《遥远的向日葵地》等等作品,大多是类日记形式的记录和抒发。
透过这些作品,北疆壮丽而严酷的生存画幅让读者似触手可及,哈萨克族的民俗文化也在她的生活镜头里多维呈现。正是李娟在文本中鲜活的在场感,让一切细节都显得真实可靠,一切的风光景物不再是修饰言说的无根之水,而是和万物命运和当地文化息息相关的生存根源。也正因为对当地生活的深度介入,给予她对自身世界独特的思考,令其作品既有田野调查般的写实克制,诗歌般的空灵吟唱,也有哲思散文的清澈沉淀,塑造出旁人难以复制的文学魅力。
对读者们来说,阅读李娟的文字不只是阅读一种别样人生,也是借着她微观地体察--人作为孤独个体,置身寥廓天地,苍茫荒野中的渺小与闪光,面对灾难困苦,依旧怀抱对生存本能的感激与新奇的强韧生命力。李娟的文学在场,无疑为这种生命意志增添说服力,在“娱乐至上”,物质主义噪音不绝于耳的眼下,就像一道逆行的河流,冲开表象,滤掉喧哗,露出生活粗粝、真实的河床,让心灵在“万物水落石出,静而恒久”的大道至简中获得继续前行的力量。
虚与实之间的合理融合
散文写作为李娟带来丰硕的文学奖项:2009年《羊道三部曲》获首届“在场主义散文新锐奖”,2011年获年度人民文学奖的“非虚构奖”,2018年《遥远的向日葵地》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但好的散文作品并非单纯地临摹现实,更要倾注作家对现实素材的解构重构,有穿透表象抵达本质的洞见总结,在基于事实的认知里提炼出艺术的“真实”,作家的主观意图和艺术化处理依然不可或缺。李娟文字的动人之处正在于对非虚构素材与虚构想像之间的合理融合,个人与观察对象恰到好处的距离分寸,情感抒发在物景描写里的自然渗透,现实与象征的交织互映,以及始终诚恳谦逊的写作姿态,避免了不少知识分子作家面对社会底层观察对象时的心理“优越感”“俯视感”,从而造成客观和深度的欠缺。
例如《九篇雪》里写牧民小孩努尔楠,首先描绘的是他的声音“娇脆、清晰、像是在一面镜子上挥撒着一把又一把的宝石-海蓝、碧玺、石榴石、水晶、玛瑙、猫眼……叮叮当当,晶莹悦目,闪烁交荟……等你缓过神来,俯首去拾捡的时候,另一把又五光十色撒了下来……”与这华丽声音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努尔楠褴褛的衣着和物质匮乏的生活。李娟没有仅仅着力记录努尔楠的贫穷,而是更关注他“满心明朗”的内心世界:他如何在没有钱,没有玩具,没有同龄伙伴的寂寞童年里成长并快乐着?
没错,文中的努尔楠是快乐的,他眼中的世界也是快乐的,这是哈萨克民族自小根植在血液里坚韧人生观的一角折射,是孩子们日后独立面对游牧生活的内禀抗力。李娟无需怜悯,读者更无需用怜悯的目光去判断他的童年。正是快乐的力量而非忧伤把努尔楠这个人物从现实繁芜中“提炼”了出来,借着孩子明亮丰盈的灵魂传递出生活温度和宽度,凸显更深层的人文魅力,此中有赖于李娟对哈萨克民族生活方式的透彻理解,呈现角度的审慎选取。
文章来源:《作家天地》 网址: http://www.zjtdzz.cn/zonghexinwen/2020/1106/633.html
上一篇:重庆作家周鹏程长篇报告文学《藏地心迹》举行
下一篇:想起那个叫菊花的女人(诗两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