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家天地》收稿方向[05/28]
- · 《作家天地》投稿方式[05/28]
- · 《作家天地》征稿要求[05/28]
- · 《作家天地》刊物宗旨[05/28]
「龙海作家」双第千载书香在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双第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双第风景优美,包容兼蓄。双第以其独特的多元文化而蜚声海内外。 双第,因漳州府第一位进士周匡物及其兄周匡业明经及第的兄弟“双双及第”故事而成为
双第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双第风景优美,包容兼蓄。双第以其独特的多元文化而蜚声海内外。
双第,因漳州府第一位进士周匡物及其兄周匡业明经及第的兄弟“双双及第”故事而成为千古佳话,地因人杰,周氏兄弟居住的“天城山”遂改名为“名第山”,又称“双第山”,“双第”两字自唐代一直沿用至今。周氏兄弟少时家贫力学,兄周匡业则于唐贞元八年壬申(公元792年)明经及第,后知鄱阳县令,和匡物齐名。弟周匡物,字几本,曾徒步上京赴考,途经钱塘江时,因乏渡船费,久滞不前,遂于公馆题诗云:“万里茫茫天堑遥,秦皇底事不安桥?钱塘江口无钱过,又阻西陵两信潮。”郡牧见之,乃罪津吏,自是舟子不敢收取举选人渡船钱。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御试时,周匡物依韵作了《学殖赋》及《莺出谷诗》,一鸣惊人,高中进士第四名而为时传诵。周匡物后被授以雍州司户职,元和已亥十四年(公元819年)武宁节度使凉国公李愬荐他为行军参军,在任两年,又任广东高州刺史,有政绩,祀名宦乡贤。周匡物工于咏物,刻划尽致,著有《周匡物诗集》,现佚失。但《古镜》等5首诗,收入宋人所撰《全唐诗话》,清修《全唐诗》并采录。《漳州府志·周匡物传》载:“唐自嗣圣开漳百二十年,登进士自匡物始。”。明张燮在《清漳风俗考》中说:“唐垂拱时,玉钤建制,始得比于郡国;周、潘通籍,而后夫变稍知学矣!”周匡物是自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漳州建州后第一位进士,周匡物苦学登第,先导之功不小。周匡物子周汉杰,于元和十三年(818年)登进士,授漳州府漳浦县令,其后,双第文风日盛,登第及入贡以上学子不胜枚举,可谓科甲传芳,世多显达,代有英豪。
明代,随着九龙江出海口冲积平原的逐步形成,水路运输和航海的兴起,特别是明代中后期,九龙江出海口“海舶鳞集、商贾咸聚”,“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朝夕皆海供,酬酢皆夷产”的著名通商港口--月港的崛起与繁荣,和月港比邻的双第因翻山越岭,交通不便而人口不断外迁,双第逐渐衰退。清初,更因"小刀会"等反清事件影响,唐代遗存的清安岩寺遭毁,双第日渐没落,到民国时期甚至沦为土匪窝,可谓"沧海桑田,世事之多变"。建国初,双第人口稀少。1955年底,印尼归侨黄燕钧等25人集资9.9万元在双第创建公私合营华侨农场。1960年2月,为安置印尼等归侨,这个小农场由国家投资接办,扩建为龙海双第华侨农场,由时任龙海县委副书记带队,用三个月时间突击修路、建房。双第华侨农场先后共安置来自印尼、越南、缅甸、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沙捞越八个国家和地区的归难侨13批4719人。双第华侨农场成为中央侨办、福建省侨办管理的全国84个华侨农场之一。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家侨务政策的调整,1998年10月,双第华侨农场移交,交由龙海市人民政府管辖。2001年4月,增挂福建省龙海双第华侨经济开发区牌子,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属副处级建制的事业单位。
改革开放以来,双第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先后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福建省卫生乡镇”。近五年来,双第华侨农场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双第全域旅游发展,强化“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共识,按照“基础先行、项目带动、突出生态、旅游兴场”的发展思路,经多方筹措,投入大量资金改造提升道路交通、安全生态水系、安全饮用水、生活污水处理、垃圾收集中转、林相改造、生态公园、生态公厕等基础设施。特别是投资约2亿元建设的高速双第连接线和长13公里的双榜公路,彻底改变了双第“荒山野岭”,交通不便的状况。双第以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鹭凯生态庄园、乡下人园艺、双第文旅度假小镇、百耕休闲农业旅游等生态旅游项目入驻,改变了原有的传统农业为主的单一发展模式,转型发展生态旅游。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双第打通了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瓶颈,全域生态旅游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实现了既保护生态又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双第把青山绿水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示范。这里群众幸福感十足,生活安逸节奏慢,空气清新环境好。双第告别了昔日的荒凉和落后,华丽转型为如今环境优美、生态旅游发达、群众安居乐业的现代桃花源。
文章来源:《作家天地》 网址: http://www.zjtdzz.cn/zonghexinwen/2020/0901/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