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家天地》收稿方向[05/28]
- · 《作家天地》投稿方式[05/28]
- · 《作家天地》征稿要求[05/28]
- · 《作家天地》刊物宗旨[05/28]
十八线县城穷小子作家,北上后为新欢抛旧爱,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十八线县城穷小子作家,北上后为新欢抛旧爱,从此名利双收惹人羡 提起中国著名的当代作家,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莫言还没获奖之前,想必大多数人最先想
提起中国著名的当代作家,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莫言还没获奖之前,想必大多数人最先想到的就是余华了。
当然,还是有一部分人对于这个名字有点陌生。但是如果说他的代表作品《活着》,应该没有人不知道吧。
没看过原著小说,你可能看过电影《活着》,没看过电影,你肯定看过电视剧《富贵》。当时的电影在戛纳拿过大奖,电视剧更是创下超高的收视率,评分比电影还高!
在当今中国文坛,莫言与余华绝对是文学界的两座奇异之峰,他们的文学成就是许多人望尘莫及的。
余华被中国作家网评为“在国际上最出名的中国作家”、“中国的狄更斯”,甚至有人说,国际欠他一个诺贝尔奖。
如今的余华名利双收,小说出版30年依旧畅销。很多人不知道的都是,曾经的余华不过是十八线县城穷小子作家。
1978年余华高考名落孙山,父亲安排他当了一名牙医,但是偶遇文化馆的同学,让他彻底走上了写作这条道路。
25岁的余华,如愿借调到了海盐县文化馆。当时文化馆的秘书漂亮能干,有很多的追求者,而余华硬是把她拿下变成了自己的妻子。1985年,26岁的余华与潘银春结婚。
26岁的余华,一门心思想在文学圈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但是妻子却想安心度日。
1986年,受当时著名的文学家李陀的影响,余华果断北上谋求发展。来到北京后,他去了鲁迅文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创作研究生班学习。
在这里她遇见了陈虹,初见就被她的美貌所吸引了。因为穷,余华租了9平米的房子,而陈虹却经常来余华的房子里打扫卫生。
余华到北京学习后,跟妻子潘银春的分歧越来越大。两人最终走向了离婚,抛弃了旧爱,半年后和新欢陈虹结婚了。
如果说余华和前妻潘银春在一起时,余华是个默默无闻,毫不起眼的小人物,那么他和陈虹在一起之久就是一路往上走。
在余华创作《活着》的时候,曾一度遇到瓶颈期,就在一次她觉得自己的创作已经无法进行的时候,是自己的妻子陈虹说了一句:“如果第三人称写不下去了,就换成第一人称试试,读起来代入感还强。”就是这一句话,帮余华走出了瓶颈期,更加坚定了余华的创作之路。
1992年,《活着》横空出世,一经发行就受到文学评论家与广大读者的追捧。这也让余华一举成名,享誉中外,名利双收。
《活着》用第一人称的手法,讲述了富贵一生的故事,从开始不愁吃穿的“少爷”身份,到后来一贫如洗的颠覆命运,从儿子有庆、女儿凤霞的降临,本以为可以过上的本分日子,却经历一场又一场的磨难,家破人亡。儿子、女儿,女婿、孙子的意外死亡,上帝像把所有的苦难全部给了他,没有留给他一丝喘息的空间。最后只剩下他自己独自活下来!
看似荒诞的描写,却真实地呈现了大时代的背景下,中国在六十多年的社会变革中,个体命运的挣扎。贫穷、落后、沉重,对那个时代的中国老百姓来说,活着是一种挣扎。
读完《活着》我们会明白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为钱为名,而是因为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有幸成为家人,有幸成为恋人、朋友,我们带着爱,一起面对生活的困境,一起携手走过的岁月,会留下我们的欢声笑语。
活着的意义就是活着本身,不依赖任何外物,正如书中的富贵,忍受着生命的沉重,复杂,家道中落,亲人离去,人财两空,依然选择活着,这是一种乐观和勇气。一种强大的力量。
《活着》1992年在《收获》杂志首发,随后出版单行本,至今已有28年。据统计,如今余华的《活着》的销量已经突破2000万册!
莫言曾说:余华的书少我一半,但影响力大我一半。
文章来源:《作家天地》 网址: http://www.zjtdzz.cn/zonghexinwen/2020/0718/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