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家天地》收稿方向[05/28]
- · 《作家天地》投稿方式[05/28]
- · 《作家天地》征稿要求[05/28]
- · 《作家天地》刊物宗旨[05/28]
天人合一 天地同构——樊正伦教授谈中医为什么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特约专稿中国民间疗法CHNA’SNATUROPAlH丫天人合一天地同构~—樊正伦教授谈中医为什么能治病樊正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北京1000l3)樊正伦教授,自幼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从1963年赴
特约专稿中国民间疗法CHNA’SNATUROPAlH丫天人合一天地同构~—樊正伦教授谈中医为什么能治病樊正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北京1000l3)樊正伦教授,自幼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从1963年赴宁夏支边即开始行医,师承于胡希恕老中医,至今已有近40年的中医临床经验。曾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古籍编辑室主任.已主持编辑出版了数百部中医古籍和中医论著。现被聘为北京崔月犁传统IK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广东省中医院中医药学术继承人指导专家,2006年获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在1840年以前,对“中医是否能治病”、“中医是否应该存在”是没有争议的。综观世界历史,一个民族的衰落无非是因战争和疾病。中华民族历史上战争不断,也多有瘟疫流行,为什么我们的民族能够长盛不衰,是准保护了我们的健康,使得中华民族能够繁衍昌盛呢?在近代以前的数千年间,毫无疑问是由中医完成的。要具体解释中医为什么能治病,首先应当明白中医足怎样认识疾病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你生气了,头痛,口苦,不想吃东西,甚至怒气满胸,常常想叫,去西医院检查,抽血化验,医生会告诉你没病,因为你身体的各项指标没有病理性的变化。而中医却不这样认为,医生会告诉你,由于你生气后造成肝气郁滞,气郁化火,所以需要用疏肝理气清热的药物来治疗。同样的症状,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答案?原因主要在于中西医认识疾病的理念不一样。在西看来,只要身体的理化指标没有改变,就没病;而中医认为,当身体外受风、寒、暑、湿、燥、火,内受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侵扰,阴阳平衡状态被打破时,就是不健康状态,或者说是疾病状态。通常情况下,人体有自我调节的机能,能够自我恢复阴阳平衡状态。如果这种不平衡超出了自我能够调整的范围,就是处于疾病状态了。这就跟自然界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一样,自然界正常状态下不会一直冷或者一直热,也会有规律地调整和运行。如果一直冷或一直热,自然界就不平衡了,在我们的祖先看来,这种情况就是天灾。二者道理一样,反映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就是“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以平为期、以和为贵,讲和谐。人与细菌、病毒都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体在健康状态下与细菌、病毒可以“和平共处”。但是一旦你的平衡状态被打破,细菌、病毒就会在你体内繁殖,就会伤害你。西医对待疾病,首先是找致病因子,用药物直接对抗致病因子。但现实的情况是,致病因子的变异速度往往超过药物研制的速度,常常使现代医学陷入某种困境。中医并不确切地知道致病因子是什么,但它认为你之所以得病,不仅是细菌、病毒多少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于你自身的状态是不是给致病因子以生存发展的条件?因此,中医是通过恢复人体被打破的平衡状态、改善人的内在环境、使致病因子不再具备在你体内生存发展的条件,西医研究的是致病因子,中药并不是纯粹杀灭致病因子,而是尽量恢复人体的平衡状态,控制致病因子的发展和致病微生物的变异。所以说西医治病,中医治人。西医关注的是病毒,中医注重观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是否处于和谐状态。中医认为,人与世间万物都是大自然的产物,其区别在于人得天地之全气,物得天地之偏气;当人体的状态出现偏颇,就以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比如肠道阻塞,体内瘀热,用大黄这味苦寒的药很快就好了。中医讲药性,而不是药理。药物出产在什么地方、生长在什么季节、质地怎样、属于金石草木何种属性、寒热温凉干14么性质、甘苦酸辛咸什么味道、升降浮沉什么作用,这些结合在一起才是药性。中药具有不同的偏性,比如大黄苦寒,大枣甘温,朱砂甘凉。同样的药材长在不同地方,偏性也不同,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所以,中医讲地道药材,比如黄连,要用川I连,其他地方的黄连就不如四川I的药性那么强。河北的枸杞子虽然看着漂亮,药性却比不上宁夏的枸杞子。药的偏性到了极端就叫毒。砒霜、朱砂都是毒,但在中医学上它们也是药。食物也是有偏性的,只是食物的偏性没有药物那么厉害。比如脾胃虚寒所致的胃溃疡病人,吃了米饭就胃痛。因为稻米长在水里,是寒性的。而吃烤馒头片就可以改善,因为小麦长在旱地里,是温性的,再用火一烤,就加大了温性。所以,用药要注中国民间疗法2008年第2期3理论探讨中国民间疗法:■N“·。j r z—JH妒qf r一丫
文章来源:《作家天地》 网址: http://www.zjtdzz.cn/qikandaodu/2021/0208/708.html
上一篇:从天地阴阳论“天人合一”
下一篇:基于中医学理念的我国传统中和思想